《新概念武器》课程教学大纲

时间:2011-01-08作者:文章来源:国防学院浏览:1768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916107  

课程中文名称:新概念武器  

课程英文名称:New concept weaponry  

课程性质:通识教育选修课  

开课专业:全校本科生  

开课学期:246学期  

总学时: 16    (其中理论 16 学时,实验 0 学时)  

总学分:0.5  

二、课程目的  

 新概念武器是相对于传统武器而言的,是指尚处于研制或探索之中的一类高技术武器。它与传统武器相比,在基本原理、杀伤破坏机理和作战方式上都有显著的不同,投入使用后往往能大幅度提高作战效能与效费比。本课旨在通过让学生学习了解新概念武器及其主要特征,深入理解,科技革命的浪潮蓬勃兴起,正在引发新一轮世界范围的重大军事变革,不少国家已逐渐从依赖军事技术驱动,转而更加主动地发展和吸纳高新技术成就。新概念武器的出现和陆续实用化,必将对21世纪的军事理论、作战方式、部队编制等产生一系列革命性的影响。加速新概念武器的研制和发展,是确立军事高技术优势的重要举措。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可使同学们掌握新概念武器的基本知识,了解处于现代军事科技前沿的武器现状及发展趋势,树立为我国国防建设贡献力量的思想。  

三、教学基本要求(含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  

新概念武器是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的一门选修课,列入学校的教学计划,考试成绩记入学生学籍档案。要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实施教学,并严格考勤考核制度。新概念武器教学时数16学时,通过开设选修课,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加大大学生的能力培养。通过讲授军事科技,使大学生了解我国与发达国家在军事技术方面的差距,从而激发学生钻研专业知识,积极参与实践,努力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学好军事科学,必须拓展自己的思维领域,综合运用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造性思维等各种科学的思维方法。要把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的首要目的,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与国防意识,促进了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    新概念武器概述       2学时)  

1、新概念武器的定义  

2、新概念武器的主要特征  

3、新概念武器的主要种类  

第二章:  定向能武器           2学时)  

1、激光武器  

2、电磁脉冲武器  

3、粒子束武器  

第三章    隐身武器             2学时)  

1、 隐身飞机   

2、 隐身舰艇   

3、 隐身巡航导弹   

4、 隐身战车   

第四章    环境武器             2学时)      

1、气象武器、  

2、地震武器  

第五章    信息武器              2学时)  

1、智能武器(军用机器人、无人平台)  

2、比特武器(计算机病毒武器)  

3、微型武器(纳米武器)  

第六章    精确制导武器         2学时)  

1、精确制导导弹  

2、精确制导弹药(精确制导炸弹、炮弹、鱼雷以及带有制导装置的末敏弹药)  

第七章    新概念生化武器             2学时)  

1、基因武器  

2、新概念化学武器  

第八章:软杀伤武器     1学时)  

1、低能激光武器  

2、微波武器  

3、声波武器  

考试                   1学时)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含现代化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辅以丰富的视频资料,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  

六、实验(或)上机内容  

七、先修课程  

军事训练、军事理论课。  

八、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材:自编讲义  

参考资料:  

[1]《新概念武器》    李传胪编著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9.07    

[2]《超杀魔力-21世纪的新概念武器》  牛新光等著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12  

[3]《航天与太空武器》   周朝英主编   北京:海潮出版社,1999.11  

[4]《中国最新武器装备大检阅》  周朝英主编   北京:海潮出版社,1999.11  

[5]21世纪武器装备》  沈伟光主编;王利华编著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6]21世纪美军先进军事技术和武器系统》   王稚编著   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2  

[7]《未来战争-21 世纪战争中的非致命武器》   () 约翰•亚历山大著;董铭, 丛胜利, 陈旭玉译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  

[8]《未来武器》  孟繁泉编著  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  

[9]《俄罗斯武器装备透视》   易军, 秦毅编著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2  

九、课程考核方式  

大论文的考核形式,平时成绩占20%  

   

   

   

   

   

撰写人签字:                          院(系)教学院长(主任)签字: